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,我对清朝书法家郑簠满怀敬仰,他在隶书领域的卓越成就,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。
郑簠生于1622年,卒于1694年,字汝器,号谷口 ,江苏上元(今南京)人。他出身医学世家,一生以医为业,却在书法上绽放光芒,成为清代隶书复兴的先驱。
图片
图片
郑簠的书法启蒙于明代书法家宋珏,但学了二十年后,他发现离古法越来越远,于是毅然改学汉碑,踏上寻访河北、山东汉碑之路,倾家荡产搜集碑刻拓片,家藏碑刻拓片多达四大橱,钻研《史晨碑》《曹全碑》等三十余年,终成一代隶书大家。
他的隶书有独特的艺术风格,被誉为“草隶”。在用笔上,他将篆书法融入隶书,使隶书兼具篆书古朴大气、端庄凝重与沉稳雄强的气质,篆书入隶,让隶书韵味更耐品。
同时,他把行草笔法融入其中,增添灵动活泼之趣,笔画的轻重、动静、奇正对比,让作品气韵生动。比如横画,既有篆书的凝重,又有行草的灵动。清初朱彝尊所形容郑簠隶书:“簠也下笔兼轻奇,绵如烟云飞欲去,屹如柱础立不移”。
图片
图片
在字形结构上,郑簠的隶书规范淳朴,尽显从容大方、端庄稳健的书卷气,没有不明来历的别字和怪字。在用笔上大胆创新,加强飞动技巧,一些笔画变化超出汉隶范畴,洒脱放逸,别具奇气。他早期临摹汉碑亦步亦趋,晚年风格“醇而后肆”,更注重字形避让、腾挪,书写顿挫、节奏把握精准,作品中还透着诙谐与稚拙,这正是他审美思想中“奇古”的体现。
以郑簠的传世书迹《浣溪沙词轴》为例,这幅66岁时所作的作品,充分展现了他的风格。作品运用篆隶笔意,用笔提按分明,笔力沉着,尽显端庄稳健;撇、捺间又有轻松灵巧、率性的快笔点染,趣味与奇气尽显。
图片
郑簠在隶书上的创新实践,为清代隶书开辟新方向,是清代碑学运动的先驱。他对汉碑的深入研究与推广,让更多人关注和学习汉碑,推动清代隶书走向新高峰,也影响了如高凤翰、金农、高翔、郑板桥等扬州画派代表人物。
郑簠的隶书作品,是书法史上的瑰宝,值得我们反复欣赏、学习和研究 。
附上临张迁碑之八十八天作业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附上一副落日余晖水墨画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